初中化学实验图像教学的渗透_化学论文-查字典化学网
查字典化学网> 教学经验> 化学论文> 初中化学实验图像教学的渗透

初中化学实验图像教学的渗透

查字典化学网 2016-01-23

一、装置图教学在化学实验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的学生自信心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在学习的难度上一般要求不高,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为主.实验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起初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例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的使用,对各种化学仪器的注意事项也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很浓厚.但随着化学知识的深入,等到学习组合仪器的使用时,学生的畏难情绪开始显露,所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功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先采用实验装置图的教学,然后对其内容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的知识或探究物质的性质.因此采用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兼顾学生的认知情感

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是伴随着漫画一起成长的,所以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有亲切感.笔者在学生学习化学的初期曾做过以下简单尝试:请用化学方法鉴别一瓶液体是石灰水还是蒸馏水.完成后将结论用两种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一种是取样于试管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若出现白色浑浊现象则液体为石灰水;若无任何现象则液体为蒸馏水.因此,从学生的认知情感上而言,采用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亲近感.

3.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面对着各种实验装置,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也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记忆,而用实验装置图像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还可以将某些化学反应装置图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延伸,便于学生构建实验内容的知识结构.所以简单、直观的实验装置图在教学上对学生起到了视觉上的冲击、记忆上的简化.

二、实施装置图像教学的策略

单一实验仪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理解,操作也比较简便,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也比较浅显.但在实施组合仪器做化学实验时,发现学生搭建的装置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于是笔者考虑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怎样才能完整地理解实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类比策略

类比策略是指依据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做出可判断的逻辑推理的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已掌握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类比推理对认识的横向延伸显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表面上似乎两个装置图间是毫不相关的个体,通过类比这个中介环节的链接,由此及彼,从而使学生获得清晰、直观的认识.笔者在实施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教学内容时,先学习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使学生无论是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对反应物为固态,反应条件须加热的这类实验有了很深的理解.当笔者介绍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为原料也能制取氧气时,学生很快联想到了图2中的装置A,但我并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亮出了图2中的装置B,再请他们填写表一中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通过类比,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从A装置出发进行推理:(1)学生们知道试管口向下倾斜水会流出来,所以试管必须竖直向上放置,由于试管无法单独直立,所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用铁架台固定;另一种是更换别的反应容器,例如广口瓶、锥形瓶等之类能水平放置的化学仪器.(2)由于反应中固体颗粒较小和液体接触的表面积充分,使得反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所以酒精灯也不需要.(3)由于无法估计反应的速度,若反应速度太快会引起实验的不安全或不利于氧气的收集,所以有必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因此将单孔橡皮塞换成双孔橡皮塞,再添加一个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分液漏斗,以便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然后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的理解,练习内容如下.次日,进入实验室做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几乎没有学生出错.练习下列气体的制取该选择A、B哪一套反应装置?(1)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2)常温下,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得氢气.(3)碱式碳酸铜加热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4)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就能制得硫化氢气体.

2.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它是找出研究内容之间共同特征和相异特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特征的确定或相异特性的辨析,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质量和水平.根据研究对象所需比较的内容不同,可分成以下两类比较.

(1)对立比较

所谓对立比较就是将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只要理解其中之一,另一个也就掌握了,看似对立的内容往往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例如一般物质在配成溶液时,只要加水就可以,但浓硫酸稀释时,却必须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飞溅夹带着浓硫酸,使实验产生危险.又如笔者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实验结束了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由于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的知识记忆犹新,所以当时很疑惑.于是笔者问学生:实验室制氧气时,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防止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破裂.于是笔者给出了实验室制氧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两幅装置图,引导学生考虑比较两张装置图,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结束时如果先撤导管,有水倒吸吗?如果先撤导管,热的铜暴露在空气中会有什么反应吗?一下子学生就明白了,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实验结束了先撤酒精灯,继续通氢气,待试管内药品冷却了,再撤导管,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为了防止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生成新的氧化铜,达不到实验的目的.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内容产生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找到对立部分存在的必然性,然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就提升了.

(2)差异比较

所谓差异比较就是寻找两种易混淆对象的差异,掌握其界限,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有大部分的相似,但仍存在着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内容教学时,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解释.根据两张装置图比较得出:第一、检验生成物的试剂不同,同时盛放检验生成物试剂的容器也不同,第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尾部多了一个酒精灯,第三、通入的气体不同.然后针对每个不同点请学生解释,最后学生发现导致这些不同点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通入气体的性质不同.借助实验装置图,加深了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使学生能非常清晰地掌握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装置图中进行差异比较,对学生而言就好像回到了儿童时代玩的找不同游戏,考查了学生的注意力、忍耐力和仔细观察的能力,同时融合了化学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上加深了实验内容的理解.

3.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就是指从普遍性或一般性的内容出发,去推导出个别性、特殊性内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演绎的过程其实就是对问题思考时思维呈现的过程.笔者在进行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内容时,从最简单的固体和液体的反应装置图开始,为了便于添加稀盐酸,可以采用长颈漏斗也可以采用分液漏斗,但为了便于控制化学反应的开始与结束,所以不能采用分液漏斗;同时在试管中加一块多孔隔板,并在与导管相接的乳胶管中固定一个弹簧夹.又由于加入多孔隔板后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非常相似,所以引出了启普发生器的装置.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推进,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而有了实验装置图在旁边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分析对实验仪器的取舍,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器材考虑的缜密性,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因为逻辑性的强度大而使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三、总结

演绎的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它是推理的方式.在演绎的过程中注意阐明每一个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趋势,捋顺演绎的过程,才能完善学生科学性的思维,使他们理解不同的组合装置,其适应的范围也不同,功能也不一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化学视频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1《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罗安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堂教学实录-崔敏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药品的取用》课堂教学实录-晋城市优课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课堂教学实录-王爱云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六安市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1《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张亚楠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1《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府谷县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课堂教学实录-封俊鹏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2 物质溶解的量

与"初中化学实验图像教学的渗透"相关的文章

热门教学经验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化学教案
化学课件
化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