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家--李远哲_化学家故事-查字典化学网
查字典化学网> 学习园地> 化学家故事> 中国化学家--李远哲

中国化学家--李远哲

查字典化学网 2013-02-09

Yuan-Tseh Lee (1936~)美国物理化学家,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县。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台湾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深造,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68~1971)、副教授(1971~1972)、化学教授(1972~1974)。1974年至今,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研究员。1974年加入美国籍。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远哲主要从事微观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在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束及辐射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以来才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元素的反应,后来李远哲在1967年攻读博士时和指导教授D.R.赫施巴赫共同研究而把它发展为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李远哲又不断将这项新技术加以改进,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交叉仪器”已能分析各种化学反应每一阶段的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了前景。

李远哲近十多年来一直与中国科学界和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他除了屡次访问中国的高等院校,从事学术交流,帮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开展化学动力学研究工作外,还曾指导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分子束实验装置(见彩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电子能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交叉分子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大楼、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大楼)。在化学研究所建立的这套大型转动式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数套同类装置之一,为中国微观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授予他荣誉教授学衔。

他由于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而同赫施巴赫和J.C.波拉尼共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获得美国化学会1986年德拜物理化学奖和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化学视频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1《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袁宏斌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1《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王卉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课堂教学实录-高乐观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堂教学实录-陈杏花

人教版初中化学9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获奖】科粤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7.2 物质溶解的量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_第三课时(二等奖)(鲁教版九年级上册)_T636665

人教课标版-2011化学九上-3.2.1《原子的结构》课堂教学实录-太原市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课堂教学实录-周蕾

与"中国化学家--李远哲"相关的文章

热门学习园地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化学教案
化学课件
化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